用“筆尖鋼”書寫“中國力量”
不同角度,連續不停地書寫800米,未出現斷線現象,且線條流暢均勻——隨著太鋼筆尖鋼的問世,圓珠筆鋼材純粹依靠進口的局面就此改寫。
太鋼歷時5年攻關,讓筆尖鋼走上生產線。如今,用這種筆尖鋼制成的新筆頭已經被安在國產品牌圓珠筆上,伴隨著使用者沙沙書寫的節奏,無比自豪地彰顯了制造業的“中國力量”。
筆尖上的考驗
“什么資料都沒有,我們用幾十公斤的煉爐開始實驗,進行了成千次的摸索。”說起“筆尖鋼”,負責此項目的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至今難以忘懷。
歷時5年攻關,太鋼把不銹鋼新型材料成功應用于國內知名制筆廠家,產品質量穩定,性能與進口產品水平相當。這標志著我國圓珠筆筆頭用不銹鋼材料的國產化、自主化進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,對于打破國外產品長期壟斷的局面具有重大意義,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鋼鐵行業的提質增效和結構優化升級。
“筆尖鋼”的研制成功,凝聚著太鋼人的艱辛。幾年來,太鋼項目攻關的人員一直都在苦心琢磨解決方法,甚至在休息、吃飯的時候也忍不住去思考。
煉特種鋼是個精細活兒,從原料到筆尖鋼絲,需要50多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質量控制。如果煉鋼有微小的氣泡,鋼絲就有可能在機器上穿孔,盤條軋制時也可能會表面開裂。為了鋼絲外表不受一點剮蹭,王輝綿他們在吊運鋼絲卷的時候,不用鋼叉,而是用皮帶,之后再用木箱來包裝。
經過5輪近百項的試驗,太鋼先后在筆頭用不銹鋼材料的易切削性、性能穩定性、耐銹蝕性等7大類工藝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,掌握了貴重金屬合金均勻化、夾雜物無害化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,為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并實現批量生產奠定了基礎。
靈感來自于“和面”
據王輝綿介紹,試驗取得成功的靈感,竟是來自于搟面條包餃子時的“和面”功夫——面要想和得軟硬適中,往里添加的水和“料”的比例很重要,相對應的鋼水里就要加入合適的工業“添加劑”。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,如果能把塊狀變細變薄,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得更加均勻,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。
在電子顯微鏡下,太鋼集團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“筆尖鋼”。2016年9月,大規模煉鋼十多次后,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。在這批直徑2.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上,從此可以驕傲地打上“中國制造”的標志。
太原鋼鐵集團的軋鋼車間里,紅熱的不銹鋼柱被擠壓成纖細的鋼條之后,鋼條再被拉伸成鋼絲,最后切削出圓珠筆頭。而在其大客戶貝發筆業的測試實驗室,用太鋼原料生產出來的筆芯正在進行極限測試,在同一個角度下,每支筆芯都要連續不停地書寫800米,要求不能出現斷線情況。由于“太鋼牌”筆尖的耐磨性、流暢度、均勻度已經達到國外進口筆尖的水準,包括貝發在內的多家國內制筆企業與太鋼達成了供貨合作。
“從2016年后半年第一批產品成功出爐直至如今,太鋼送抵用戶的鋼材量已經從幾噸提升到十噸以上,預計未來兩年內能夠實現替代進口。”王輝綿高興地告訴記者:“如今,進口筆尖鋼材的價格已經跌了四分之一。”
填補行業標準空白
“筆尖鋼”,僅是太鋼研發生產的眾多新產品中的一個。
2016年,太鋼高端產品研制的步伐明顯加快,相繼推出了十余種打破國外壟斷的新產品。一批新、優、特產品陸續問世,成為太鋼搏擊市場、抵御鋼鐵“寒冬”的利器。在多數鋼鐵企業還在“熬冬”的時候,太鋼率先實現了“冬泳”。
太鋼作為不銹鋼行業的龍頭企業,始終致力于關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國產化推廣。早在“十二五”期間,太鋼就針對筆尖用不銹鋼材料進行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試驗,并與國內主要制筆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共同實施并完成了“十二五”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——“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”。這一期間,太鋼經過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中試試驗,獲取了有價值的關鍵數據,基本掌握了筆頭用不銹鋼的特性和制筆行業對材料性能的要求。
標準就是話語權,有了標準,就能搶占競爭的制高點。在加快新材料研發的同時,太鋼積極推進筆頭用不銹鋼材料生產的標準化建設。面對目前國內外尚無專用的易切削不銹鋼筆頭線材標準,現有的通用標準也不適用的情況,太鋼在前期大量的試驗基礎上,著手組織起草《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》行業標準。易切削不銹鋼絲的技術要求不但高而且指標參數繁多,太鋼針對筆尖用不銹鋼材料的分類及牌號、力學性能、表面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規范,完成了該標準的起草,經過全國鋼標委專家完善,最終成功制定出我國第一部《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》行業標準,填補了我國該類產品標準的空白。日前,該標準已經通過全國鋼標委審核認定。